微量元素有何作用?缺乏會引起哪些臨床表現(xiàn)?如何補充?
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鈣、鐵、鋅、鎂、銅,它們均參與人體內酶的生理活性。
(1)鈣:鈣是骨骼和牙齒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正常凝血和神經(jīng)肌肉功能所必需的營養(yǎng)素,對維持生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兒童缺鈣可導致佝僂病,成人則可導致軟骨病及骨質疏松。膳食營養(yǎng)調查結果顯示:我國6歲以下兒童平均鈣攝入量為238.6mg/d,僅為推薦量的33%。而在鈣的吸收過程中,更為重要的營養(yǎng)素是維生素D,它是鈣質得以吸收的必要條件。
(2)鐵:鐵每日需要量10~15mg。體內鐵大多數(shù)是以血紅蛋白的形式存在,母乳中的鐵吸收率高達50%,食物中鐵的含量雖高,但吸收率僅為6%~8%。富含鐵的食物有:動物血、肝臟、雞胗、大豆、黑木耳、瘦肉、紅糖、蛋黃、豬腎、堅果類、谷物、菠菜、扁豆、豌豆。維生素C、肉、魚、海產(chǎn)品和有機酸有利于鐵的吸收。
(3)銅:銅每日需要量0.08mg/(kg.d)。銅的主要功能是維持正常造血機能,維護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的健康。臨床上銅缺乏較少見。缺銅可引起貧血、白細胞下降、色素減退。含銅食物有牡蠣、貝殼類、堅果類、肝臟、腎臟、谷類發(fā)芽部分、豆類等。
(4)鋅:鋅每日需要量:<4個月3mg,5~12個月5mg,1-10歲10mg。鋅參與生長激素的合成,維持免疫細胞的功能,促進生長發(fā)育與組織再生,促進傷口愈合。對正常味覺和食欲起重要作用。鋅還可增強記憶力。母乳的初乳中鋅含量較高,乳鋅含量個體差異大。鋅對小兒體格生長和智力發(fā)育有重要的意義,在胎兒期、嬰幼兒期、學齡兒童及青春少年期是需要鋅最多的時期。鋅缺乏主要表現(xiàn)為免疫力下降,生長發(fā)育遲緩、食欲不振、復發(fā)性口腔潰瘍、貧血、脫發(fā)、特發(fā)性低味覺、異食癖,嚴重缺鋅時易患侏儒癥。富含鋅的食物有:貝殼類海產(chǎn)品、紅色肉類、動物內臟、干紫菜、干果類、谷類胚芽和麥麩。
更多詳情,請查看營養(yǎng)新視野